寧夏肉牛產業“牛勢”崛起
2021/07/30盛夏時節,走進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的“飛地”肉牛養殖園區,一座座藍頂牛棚蔚為壯觀,全混合日糧飼喂車穿梭于各個牛圈,膘肥體壯的牛兒悠閑自得地吃著飼料。
“沒有養殖園區,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。”紅寺堡鎮弘德村黨支部書記任軍說,養殖園區采用自主經營模式發展養殖,通過組織有養殖意愿的農戶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,以合作社為單位出村入園飼養肉牛,聘請專業養殖公司提供全程專業化服務。目前,養殖園區帶動養殖戶520戶,戶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。
住著寬敞的新房,每年有養牛分紅,閑暇時還能到附近的企業打零工,對于48歲的劉克瑞而言,這樣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。
2012年,劉克瑞從固原市原州區遷到了弘德村,由于車禍腿部受傷干不了重活,不能外出打工,家里的日子過得緊巴巴。
2018年,劉克瑞飼養了一頭基礎母牛,2年產下2頭牛犢,收入3萬余元。除了在家養牛,劉克瑞2019年申請貼息貸款5萬元加入養殖合作社,當年分紅8000元。去年,他繼續申請貼息貸款5萬元,自己又添了2萬元,入股7萬元,年底分紅1萬元。
劉克瑞家的小院內,有一座簡易牛棚,既遮陽又通風。棚內,3頭西門塔爾牛悠閑吃著草料,摸著牛兒的頭,劉克瑞感慨道:“自從有了這‘牛銀行’,日子越過越‘牛氣’了。”
寧夏養牛歷史悠久,是農業農村部確定的全國肉牛優勢產區之一。去年,自治區將肉牛產業確定為九大重點產業之一,加大政策扶持,優化區域布局,夯實產業基礎,提高規模化水平,肉牛產業持續快速發展。全區肉牛飼養量192萬頭,牛肉產值45.9億元,占畜牧業總產值的23.3%,占農業總產值的7.8%。今年上半年,我區肉牛產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,飼養量達166.4萬頭,同比增長18.6%;牛肉產量5.9萬噸,同比增長10.4%。
近年來,我區堅持“優質+高端”肉牛品種改良技術路線,全面開展西門塔爾牛品種改良和安格斯牛選育,建設肉牛冷配改良站(點)420個,年推廣優質肉牛凍精60萬支以上,改良肉牛30萬頭以上,肉牛良種化率達87%。組建3萬頭安格斯母牛繁育群和3000頭核心繁育群,以西門塔爾、安格斯牛為主體的良種母牛存欄比例達75%,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肉牛繁育基地。同時,依托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,形成以中南部地區為核心的優質肉牛產區。主產區肉牛飼養量達121.2萬頭,占全區肉牛飼養量的62.9%。
經過幾年發展壯大,如今我區肉牛產業化發展穩步推進,現有肉牛屠宰加工企業17家,屠宰加工能力51萬頭。注冊“固原黃牛”“涇源黃牛肉”2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牌和“西海固”區域公用品牌,“固原黃牛”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。形成海原華潤“母牛銀行”產業扶貧模式、“金融+產業”蔡川模式等典型。2020年,固原市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中,41%來自肉牛產業,人均達2000元。
7月25日,記者來到位于永寧縣閩寧鎮的寧夏壹泰牧業有限公司牧場,還未進院,耳畔便傳來響亮的牛叫聲。
“現在牧場全年循環飼養量達1萬余頭,常年存欄量5000余頭,年出欄4500多頭牛,去年收入1.1億元,看這行情,今年也不會差。”牛場場長賀斌成樂呵呵地說。
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,在頂層的強力推動下,從副業到主業,從傳統產業到綠色產業,我區肉牛產業發展正張開臂膀、邁開雙腿,做好了奔跑姿勢,努力讓寧夏好牛行銷天下。
“我們的牛睡牛床、聽音樂、吃精飼料、喝24小時恒溫水,活動有運動場、采食有通道、防疫有專人。”寧夏犇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牛場場長姜武說,以前,我們沒有規劃,按照傳統方法養牛。如今,牛場主要以安格斯和西門塔爾品種為主,全部采用良種肉牛繁育、全株玉米青貯、糞污無害化處理、畜牧物聯網和信息化管理等先進技術,對生產全過程進行質量監控,產品質量有了安全保障,牛場的肉品大多數銷往廣東等地。
“我們為所有的牛建立了檔案,只要上網一查,每頭牛的生長情況、特性體貌都一清二楚。”姜武說,過去是拴養,人均養殖量不足50頭,現在全程機械化養殖,人均養殖量達150頭以上。
我區肉牛產業發展藍圖繪就——到2025年,肉牛飼養量達260萬頭,良種化率達90%以上,規模化養殖比重達55%;提升區域公用品牌核心競爭力,培育知名品牌5個以上;培育年產值10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,肉牛屠宰加工率達到46%,努力實現肉牛產業全產業鏈產值600億元目標,把寧夏打造成為高端肉牛生產基地,讓寧夏肉牛產業更牛氣。(寧夏日報記者 張瑛 張唯)